学业拖延与手机成瘾:自我控制的“抑制—替代”双通道与“节律—节制—支持”情境框架
DOI(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):
https://doi.org/10.65196/m5a73g71关键词:
学业拖延, 手机成瘾, 自我控制, 过程性考核, 补偿性使用摘要
在移动互联的高诱惑环境中,大学生学业拖延与手机成瘾并非彼此孤立,而是在“即时奖赏—延迟回报”张力下相互牵引、彼此放大的复合现象。本文在梳理相关概念边界(将手机成瘾界定为“失控—过度—功能受损”,将学业拖延界定为“非必要延迟并伴随负性情绪”)的基础上,提出以自我控制为枢纽的整合性理论框架:其一,自我控制通过抑制通道减少被动分心与临场解锁行为,通过替代通道提供低成本情绪与注意力调节,切断“焦虑—刷手机—更焦虑”的补偿循环;其二,动机—诱因—情境三层共同塑造行为结果:内在动机匮乏放大手机的替代效应,算法化推送提高诱惑密度,松散的学习结构提升自控消耗;其三,提出“节律—节制—支持”的情境化对策与可操作脚手架——以实施意图与近端小目标将长期诉求外化为可执行日程,以固定深度时段、设备最小可达与过程性考核降低选择成本并形成正反馈。本文的贡献在于:以纯理论论证将自我控制从抽象“意志”转译为可设计、可评估的行动系统,为高校课程与学习支持提供可落地的干预路径,也为后续量化检验与情境化实践奠定结构化命题与可操作指标。